12月1日下午,国新办就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崔述强表示,京杭大运河北京段40公里已经通航,河北段20公里也通航了,现在正在做连接这两段运河的工作。到明年7月,就可以从北京坐船到河北。
纵贯中国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已有2500年历史,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和安徽8个省、直辖市,是世界上里程最长、最古老且目前仍在使用的人工运河之一。
记者观察,发布会上所说的北京段40公里,今年6月26日北京日报客户端曾有报道:2019年10月3日,北关闸至甘棠闸11.4公里建成,这是大运河通州城市段;经过近3年的建设,6月26日,从甘棠闸至市界28.7公里河道实现旅游通航。这两段航道,相加正是40.1公里。
“河北段20公里”,则是指河北香河段。北运河流经廊坊21.7公里,其中13.3公里位于香河县境内,另外8.4公里属冀京、冀津界河。10月7日北京日报报道:河北省廊坊市推出的八大旅游线路之一——运河通航联动游,此线路串联一个4A级景区和两个3A级景区,涉及香河、三河、大厂两县一市。河北这两县一市,俗称“北三县”,是河北地级市廊坊下属县市,处于北京和天津之间。
京杭大运河北端60多公里明年通航,意义重大。这将是京杭大运河在黄河以北第一次实现跨省市通航,标志着黄河以北“京杭大运河”通航揭开序幕,将大力带动副中心和北三县一体化发展。
长期以来,京杭大运河全线通航“卡”在黄河和黄河以北。京杭大运河从北京到河北60多公里通航,给黄河以北运河通航开了一个好头,而地处黄河两岸的山东,正在给黄河以北运河通航创造最好的条件。
2020年3月31日,山东省政府网站发布《山东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规划实施期为2020-2035年,展望到2050年。《实施规划》在“推进河道水系治理管护”一节提出,按照遗产保护相关要求,配合国家黄河以北段复航论证和规划,研究论证黄河以北段全线复航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技术经济性。以聊城、德州段为重点,科学实施必要的航道疏浚、边坡护岸处理、碍航设施改造等,逐步恢复河道生态用水,稳妥推进适宜河段通航,优先实现旅游通航。
今年4月9日,梁山港公铁水多式联运正式通航,使京杭运河通航河道从济宁港向北延伸了70多公里,从梁山港沿着梁济运河到黄河,仅剩20公里,这也标志着我国黄河以南的京杭大运河河段全部实现通航。京杭大运河全线复航还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过黄河,一是如何恢复黄河以北的运河河道。
今年山东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翟长生等委员提出的《关于尽快实现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段通水通航》的建议,山东省交通运输厅在8月4日答复时表示:要解决穿黄这一制约通航的关键问题,经初步分析,穿黄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论证。
山东省交通厅这份答复传递的信息十分重要:“穿黄在技术上是可行”,意味着运河穿越黄河在技术上已经不是障碍。同时,交通厅的答复还表示:“同意您提出的大运河线路,我厅在修编内河航道布局规划时,也是选择位临运河、卫运河和南运河线路。”这表明,未来运河穿黄的线路规划位置也大体确定,即“位临运河、卫运河和南运河线路”。
根据专家讨论,穿黄方式可以有平交和立交两种选择,立交方案又有隧洞、渡槽、宽轨+活动承船厢方案等。对于隧洞方案,我国还没有比较正规的案例,但在法国、英国等国家已经出现了许多通航隧洞;对于渡槽方案,方案的关键技术是钢结构阴极防腐问题,建造技术成熟、操作工艺简单、维修管理方便,较为可行;对于宽轨+活动承船厢方案,方案的基础就是渡槽方案,但是是用轨道+活动船厢代替了长渡槽。
著名(治黄)水利专家李殿魁长期关注京杭大运河全程通航问题,他认为,京杭大运河穿越黄河,可采取隧道方式。可以通过黄河南岸的济梁运河平穿黄河隧道,使北运河与南运河平顺对接,这是较为理想的过黄方案,也是元代治水大师郭守敬设计的会通河与明代建设成功的京杭运河在当代结合优化的方案,可以形成黄、运两河优势互补的态势。
李殿魁认为,黄河下游是相对悬河,为建设京杭运河穿黄隧道创造了条件。现在京杭运河与黄河交界处的黄河底高是43.5米,运河河底28米即可,用现代技术处理好隧道顶层,可以确保安全。
山东省交通厅认为,解决穿黄这一制约通航的关键问题,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论证。此外,黄河以北复航涉及山东、河北、北京、天津等多个省份,以及水利、环保、文物等多个部门,且工程技术复杂、投资规模巨大,需要国家层面统筹协调推进。
专家们认为,在穿黄之前,恢复黄河以北的运河河道,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有关数据显示,京杭运河黄河以北段,南始于黄河,北至通州,全长822公里。黄河将京杭运河山东段一分为二:鲁北运河和鲁南运河,鲁北运河又称京杭运河山东北段,南起黄河北岸的张秋镇,北至德州第三店,全长200多公里。
鲁北运河近些年保护传承利用工作进展很大。其中,京杭大运河聊城段是古代会通河的一部分,全长97.5公里,经过全面治理,重焕青春,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杭运河德州段全长141公里,包括南运河与卫运河两段。8月18日,德州市召开《大运河德州段保护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流程工作方案》汇报会,要求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完成规划编制工作,切实把大运河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河北段中的“南运河”段是重中之重。大运河出天津之后到河北,河道俗称“南运河”,和天津到通州的“北运河”相对。南运河其起点为山东德州四女寺枢纽与河北省交界处,终点为天津静海十一堡,主要流经吴桥、景县、东光、泊头、沧州、青县。根据河北省水利厅2020年5月8日对政协河北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0702号提案的答复,南运河在河北省境内长242公里。
1978年,由于缺乏水源,南运河航运全线中断,成为海河流域南部的排水河道及引水通道。引黄入津、引岳入津都是通过此河道。因多年无水、河道干枯,黄河以北运河河道河堤河床受破坏严重。交通运输部主管期刊《中国水运》2012年11期曾发表署名文章《南运河(河北段)复航可行性战略构想》,指出了恢复航道的困难,“断航期间,河道遭到严重破坏,一是在航道内铺土修路、非法挖掘取土,造成航道基础损坏;向航道内倾倒工程垃圾,造成航道堵塞;此外,由于水量不足,航道淤积情况也很严重。二是断航期间陆续建造跨河建构筑物大部分未考虑通航要求,全线只有京沪高速公路桥和朔黄铁路桥等极少数大型建筑物满足通航要求。三是在航道内穿埋管线。四是河道常年干枯,大堤裂缝严重,沿线村民占堤种植情况也很多。”
京杭大运河重建工作引起国家层面的重视。自2017年起,中办国办先后印发《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等相关文件;2019年2月,《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利用纲要》印发;同年7月,《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印发;“十四五”规划建议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列入其中。这些逐渐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形成顶层布局。
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一直在深化推进。今年7月,国家发改委披露,《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十四五”实施方案》经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省部际联席会议审议通过,于近日正式印发。根据方案,到2023年,大运河有条件的河段实现旅游通航,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任务基本完成;到2025年,力争京杭大运河主要河段基本实现正常来水年份有水。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周学泽 报道)